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诗赋、帖经、时务策,这应该是分别考查了一个人的创作能力、文学素养,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着电台,诸葛亮如此分析道。
诗赋,让人写一首诗,是创作能力的体现。
帖经,填写空缺的经典语句,这就要看人平时看书多不多,对历史经典是否熟悉,反映的是文学素养。
而时务策,则是要对具体问题分析,提出解决之法。
相比于明经,只对单个历史经典进行辨析。
进士科这三个考查项目,确实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这大概也是它能一直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不就是多了一个科目吗?朕现在就设!”
隋文帝很是不服气道。
虽然他承认这个进士科设置得恰到好处,但明明是他先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了分科察举。
结果却因为一个科目,导致功劳都被那个逆子给抢走了,想想就让人不爽!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进士科录取的,确实是朝廷急需的人才啊!”
李世民如此感叹道。
相比于明算、明书等小道,进士科无疑考查得更为全面,也更为符合治政的要求。
所以,进士科的中举者授予的官位,都在一些重要的地方。
这比起一些闲官,要好太多了。
但这同样导致了许多人对进士科的趋之若鹜,无形之中增加了中举的难度。
于是,这就要求考试者,从中做出选择了。
到底是选择难但官大的进士科,还是容易但官小的其它科。
一般来说,那些生活贫困,甚至吃不上饭的读书人,会优先考虑其它科目,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说。
而像世家豪族的人,心性自然更高傲,会优先想着攻克进士科,当一个大官。
这也是大唐科举,有很多科目的原因之一了。
就是想要让普通百姓和世家子弟分开竞争,给普通百姓一个上位的机会,达到削弱世家门阀的目的。
毕竟科举仅仅只是开始,后面如何晋升,最终还是得看皇帝的决定。
至于如何压制世家子弟的晋升,让寒门子弟上位,那就得看皇帝的智慧了。
而后面那个宋朝,似乎已经没有世家门阀的烦恼了,这大概也是它罢诸科的原因吧!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罢诸科?现在的科举科目确实有些多了。”
赵匡胤不由点头认同道。
如今大宋的科举科目,还是沿用着唐朝的科举科目,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不过,赵匡胤确实觉得科目有些繁多。
部分杂科的状元,你说他聪明吧,确实聪明。
但要是给他找一个官职的话,却发现以他所会的东西,很难找到合适的。
最后要么是闲官,要么是派遣到地方任职,实在找不到好的。
前面唐朝有那么多的科目,是因为有世家门阀的威胁,加上科举制度也处于探索当中。
而到了他大宋,确实是“罢诸科”的时候了。
不过经过电台这几期的科普,赵匡胤也清楚,部分看着没什么用的杂科,比如算学,实际上暗藏着很大的用处。
就这么冒然“罢”了,实在有些不妥。
这就不由让赵匡胤,陷入了纠结当中。
要不要“罢”了?
又该“罢”哪些科目呢?
......
画面继续。
【但哪怕在隋炀帝时期,也是由地方“荐人”,再由朝廷组织考试。】
【我们常知的科举“投牒自应”,读书人可以自由报名,不必由官员推荐,在隋朝并不存在。】
【真正的“投牒自应”,是出现在唐高祖李渊的时期。】
【当时李渊下令,各州的人才,先在本县进行考试,再由州长进行复试,合格之人,每年十月随贡品一起入朝。】
【这样就提出了每年应试的具体时间——“每年十月”,让人也有所准备。】
【并且也明确了要先在州、县考试,相当于“乡试”,只有合格了,才能入朝。】
【不然,像隋朝那样由地方官员推荐,万一推上来个啥也不懂的人,也很尴尬的。】
【而随后,李渊又在诏书当中,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
【得不到推荐,但觉得自己有才能,也可以“自举”、“自进”,这样就完全放开了科举资格的限制。】
【无论贫富,只要有才,考试成绩够高,都可以中举。】
【相比于隋朝的需要推荐,无疑更进一步了,对世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以前他们能够凭借门第限制,将其它人挡在门外,只让自己人上,而现在做不到了。】
【并且随着隋唐造纸术与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的垄断,他们同样做不到了。】
【这一举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请大家收藏:(m.xinqdxs.net)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未完,请翻页)
青豆小说阅读网址:m.xinq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