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字德衡,扶风人。
年幼时家境贫寒,又因为有口吃的毛病,不擅言谈因此并不被人重视,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才华。
马钧早年生活比较贫困,所以长时间住在乡间。
从小口吃,不善言谈。但是他很喜欢思索,善于动脑,同时注重实践,勤于动手,尤其喜欢钻研机械方面的问题。
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学习经传,幸而他本人也是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最热爱的是器物制作方面的事。
不够优越的家庭环境,因而让父母放弃了让他读书入仕方面的幻想。
这样一来,反而能沉浸下来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
因为他在传动机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所以乡里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称他为“天下之名巧”。
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不少发明创造对此时的生产力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家里人想要借此为他扬名,毕竟有了名声好做官。
这个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不过想要打造名声,需要有上位者赏识,不然依旧得不到中正官一个高品的评价。
可惜的是,马钧的出身太低,郡中青年才俊排队等中正官点评,他已经排到了五年以后。
五年,谁能保证五年里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没人能保证,因此先前曹丕下令四方进献造纸工艺的时候,马钧也尝试借此为官。
不过,术业有专攻,马钧擅长的机械制作,而不是工艺改造。
再然后便是张零、张柒等人进献雕版印刷术。
让刚刚有了这方面的想法的马钧直接戛然而止。
马钧决定背井离乡出去闯荡闯荡。
蜀道难走,刚进入蜀中他身上的盘缠就花完了。
差一点他就混不下去要回家了,不过,幸好刘禅下令各地要加强普法宣传。
所以各地审案子的时候,官府是鼓励百姓来旁听的。
通过判决案例来进行宣传,要比天天给他们念叨法律条文管用。
为了吸引老百姓去听,官府给旁听的民众提供免费的午餐。
又能听故事又能吃饱饭,因此各地反响不错。
所以马钧到了一地,便常常去地方官府旁听审案。
因为是不限量,所以马钧往往会吃个顶嗓子眼,有时候一天只需要吃这一顿。
当然,这个行为自从他离开绵竹县后便再也不做了。
当时他正在美滋滋的旁听,就等着一会去蹭顿午饭。
被告是一个凶神恶煞的黑社会头头,当场被判了十年。
此人相当的不服啊,一脸横肉,恶狠狠的说:
“在座的每一位,我出来后一个都不放过!”
马钧被这十年之约吓了一跳,不过他虽然口吃不善言辞,但脑子还是很灵光的。
犯人只说了在座的,没说站着的,马钧登时就站起来了。
然后犯人注意到这个小动作,眉头一皱:“好小子,到时候第一个找你!”
当天,马钧是第一次蹭饭却没胃口吃。
幸而,饥一顿饱一顿的,总算是来到了成都。
尚方令十二时辰有人值班,专门招待从四方赶来的工匠。
根据刘禅制定的人才引进法令,尚方令将为每一位新来成都的工匠人才提供免费一个月的吃住。
一个月内只要他能证明自己的才能,便可应聘成为一名工部有编制的匠人。
这方面,便是马钧擅长的领域了,他经过自己的观察,很快就发现了可以展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他要改进织绫机。
绫、罗、绸、缎、锦、绢是六种不同纺织方法制作的纺织品。
目前朝廷垄断的“锦”,即用彩色经纬丝织出各种图案花纹的纺织品,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
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是古代最贵重的织物。
男耕女织是自古以来小农经济的核心。
纺织技术要求较低的绫和绢,始终是民间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
其中,绫是一种表面光洁的提花丝织品。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产丝织品最早的国家,没有之一。
但一开始的生产效率还很低,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明了简单的织绫机。
这种织绫机在先秦时期有一百二十个蹑(踏具),人们用脚踏蹑管理它,织一匹花绫得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此后,织绫机虽经多次简化,但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仍然是五十根经线的织绫机五十蹑,六十根经线的织统机六十蹑,非常笨拙。
织一匹花绫还需要接近一个月的时间。
马钧看到工人在这种织绫机上操作,累得满身流汗,生产效率很低。
于是决定改良这种织绫机,以追求省力而高效。
于是,他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对旧式织绫机进行了认真研究。
一个月的时间里,经过几次失败后,终于重新设计了一种新式织绫机。
新织绫机简化了踏具,改造了桄运动机件(即开口运动机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请大家收藏:(m.xinqdxs.net)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未完,请翻页)
青豆小说阅读网址:m.xinq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