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任重而道远
何夕回到自己的住处,一点睡意都没有。
何夕将遇见的问题一一写下来。
管理问题,技术问题,人员问题,市场问题,等等。
思忖片刻,苦笑道:“我算是知道为什么,叫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事情是越做越难,越难就要做了。否则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随即何夕自己安慰自己。
不管是好东西,坏东西,最少现在有一个东西了。
这就不错了。
随即何夕思忖好长一段时间,写下一封奏疏。那就是关于营造北京城的奏疏。
一句话说明这个奏疏的内容,那就是北京城所有工程都要用钱核算。
这看上很简单,但是在大明朝廷却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事情。
在之前修建城池的时候,那是征召百姓服徭役。将某一段城墙包给某个县。然后朝廷验收就行了。有的县令有能力,县里出口粮出工具,有些县令没有能力,就让百姓自带干粮服役。
而大部分原材料,也是这种模式供应的。某个县有这个矿产,上面让这个县上交多少多少这种矿产免除徭役。或者减免赋税。
所以说,明初大规模修建城池,在朝廷开支方面,其实并不是太多的。朝廷更多是征徭役,而不是掏钱。
在何夕看来,这里面有惊人的浪费。
首先,官吏对于百姓的压榨,从来不手软。
甚至比资本家还要狠,最少资本家是有利润的。不做亏本的买卖的。但是有些官吏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的权力本就没有本钱,又何来亏本?
所以这些官吏对百姓使用,从来是贪得无厌的,那是真的将人往死里用。
人命在他们手中,并不值钱。
大工程一般都有人员伤亡,只是古代徭役的人员伤亡太大。甚至出现这样的事情,朱元璋营造中都的时候,营造中都的工匠,在皇宫的横梁上写下了一些诅咒的话。
可见他们的怨气。
其次,粗放重复的劳动。
专业化的劳动,是可以减低成本的。但是徭役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可能降低成本。因为农民服徭役,按朱元璋的制度来算是十年一次,一次三个月,所以他们不会为了这十年一次的劳动,去学习什么专业技能,更不会想什么更精巧的办法。
于是,大家都用最笨最浪费的办法去工作,其中自然有大量的浪费。
更不要说,很多配套设施只用一次,就废弃了。最典型就是各地的铁矿,朱元璋用的时候开采,够了就封矿,其实代表的就是这种工作方式。
北京有一个地名叫琉璃厂,那就是营造北京城时候造琉璃瓦的地方。而在宫殿修建好之后,这琉璃厂也就不怎么需要的。产能削减,甚至废弃。但是实际上,这琉璃厂不能转为修建其他琉璃品吗?
用一次,就废弃,不算浪费吗?
但这种浪费,是社会生产方面的。具体到朝廷上,却是最省钱的方法。
因为朝廷账册上,不会花很多钱的。但是这个成本其实转嫁给整个社会。
但是如果一切都明码标价,商业化运作。那需要金钱是一个天文数字。何夕仅仅是预估,大概就有两千万两上下。几乎是大明一年赋税了。这还是,何夕在大明发展工业,已经将很多成本降低之后了。
如果没有何夕的作为,那成本只会更高。
而且何夕仅仅是预估,其中到底会遇见什么?何夕也不知道。不明白。工程建设很难一切顺利,更不要说,何夕而今连一张图纸都没有的情况下预估了。
更是不靠谱。何夕觉得,翻一番,甚至翻两番都是有可能的。
明成祖修建北京城,花了多少成本?这是一个史学家都很难说清楚的事情。
但是两千万两这个数目,却是朝廷绝对拿不出来的钱。
何夕很明白,这个计划送上去,绝对不会被批准的。何夕需要对这个计划进行分解优化。首先是钱,银票这个杠杆。自然是要用的。另外围绕着北京建设修建很多厂矿。将来也是财产。是归朝廷所用的。
另外还有房地产,等等。
总之,何夕从很多方面都在扣钱。想尽一切办法,将营造北京城,变成一个改变北京地区产业结构的,将辽东工业的火苗引入北京的大动作。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何夕对辽东的关注度反而下降了。于是,何夕仅仅交代杨士奇处理善后事宜。并下令将沈阳铁厂的研究人员,迁徙到遵化去。或许,他们就是工业入关的第一批人员。
今后还会有很多的了。
何夕随即浏览一些辽东的情况,浮光掠影的看了一些辽东这些工厂。了解了一些傅友德在日本的状况。
只能说傅友德真有耐心。明军并没有大举出动,但是日本人与高丽人血流成河。明军仅仅是在几个关键场合,打出致命一击。从而左右战场局面。
而今战场已经在本州岛上了。
而且距离日本京都越来越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公务员请大家收藏:(m.xinqdxs.net)大明公务员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未完,请翻页)
青豆小说阅读网址:m.xinqd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