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四章 北巡的风声(1/2)首页

字体:     护眼关灯

第八十四章 北巡的风声(1/2)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第八十四章 北巡的风声 第(1/2)页

第八十四章 北巡的风声

何夕细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

清丈天下,需要太多的数学人才。而今全国,有体系化的算学人才培养的。也只有国子监与工理书院了。国子监是当初何夕加上去的。而工理书院,不懂数学的人,搞什么科学啊?

何夕对这个消息,又是高兴,又是无奈。

高兴是,清丈天下定然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两个学校能参与其中,也是重要的资历。今后国子监体系在大明影响有更大。未来真能做到,所有官员出自学校。那么他这个国子监派系的首领,权力可就大太多了。

还有工理学院。在此之前,很多人看都是一个工匠的学校,根本不是正道。而工理学校,能参与如此国家大事之中,虽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不如国子监,但是也不会将工理学院看成歪门邪道了。

这对何夕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中国人是最现实的人。对神佛都是神佛给什么好处。才会信服,对学问也是如此。民间没有官方那么多弯弯绕绕。对于百姓来说,有用没有用。就是衡量学问的最高标准。

有用没有用,一是指有没有实际技能。老百姓对一技之长,是很追求的。所谓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傍身。而今工理学院数年之内,依据在南京周围打响了名声,而这一次清丈,更是会让工理学院将名声传遍天下。

二就是能不能当官。

毕竟对于老百姓来说,当官才是最大的好处。而今工理书院,为朝廷办事,真正办成之后,少不得一些人会赐官身,或者干脆调入衙门之中。毕竟而今明初还不是读书人一家独大的。各种出身的官员都有。

虽然说将培养好的技术人才,派去当官。是严重的浪费人才。毕竟而今大明技术人才缺口太大了。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太符合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而符合这个观念之后,就有了大量百姓追捧。

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对何夕最大的问题是,他源源不断的人才库, 给断了。

何夕说道:“你准备了什么方案?”

何夕知道黄子澄绝对不会是那种只提问题的人。一定有预备的解决方案,或者说需要何夕支持的地方。

黄子澄说道:“而今只有一个办法。却需要老师来决定?”

何夕说道:“什么事情?”

黄子澄说道:“我研究过,这一批高丽来的人,其中有很多人可以一用,而且高丽人大多不通汉话,唯独那些人懂高丽话,也懂汉话。”

何夕说道:“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黄子澄说道:“知道。”

何夕知道黄子澄说的是什么人。就是从高丽迁来的高门大户子弟。不得不承认,虽然高门大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们在素质上比一般人要高。

如果没有变故的话,这些人将来会是高丽,或者朝-鲜的高官大臣。但是而今却成了迁民, 更是有很多人与大明有着血海深仇,如果没有大明,他们与他们的家族,万万不会变成这个样子的。

而今启用这些人。是用风险的。

很大的风险。

但是,同样的问题。也摆在面前,高丽人大多不懂汉话,这么多人的迁徙,翻译肯定是不够用的。而这些人世家子弟,自然是最好的翻译。这就是很多世家大族,屡灭屡兴的原因。

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就是少数的。

何夕沉默了片刻,说道:“你只要有把握,不出事,就去做吧。总要给出路。不然,这些人沉沦下僚为危害更大。”

黄子澄说道:“大人所言极是。其实,我也与一些交谈过,发现并不是所有世家大族都受到高丽王室的好处,世家大族之中,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受到大族的好处。而今他们从家族之中脱离出来,能自力更生,只要有出路,他们也不会乱来。当然了,有一批人我盯死了,已经决定,让他去抚顺挖煤了。”

何夕一愣,看着黄子澄。

历史上那个道德君子,估计是不在了。而今黄子澄商议人情练达的干吏。很多时候,自然有怀柔之处,但是该行雷霆手段的时候,也不会手软的。

挖煤很苦。也很危险。

抚顺其实还好。抚顺煤矿是露天了。后世抚顺的露天煤矿,是挖开了几十米的土层之后,才挖开的。而今的所有露天煤矿,在后世不过是一个苗床而已。只是后世煤炭开采量,是这个时代远远不能相比的。没有大规模机械开采之前,即便挖上几十年上百年,也未必比得上后世挖一年。

故而而今还没有到需要挖井的地步。

当然了,何夕对煤矿上的保障还是可以的。

再加上露天开采的原因,死伤很少。但是高丽的世家大族子弟是什么样子。不敢说五体不勤,但也决计承受不住煤矿上重体力劳动。很有可能死在煤矿之下。

而今,即便不死,在黄子澄的语气之中,何夕也嗅到了打入另册的味道。他们不管有多少才华,在原来的历史上何等风光,估计都要一辈子挖煤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公务员请大家收藏:(m.xinqdxs.net)大明公务员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未完,请翻页)

青豆小说阅读网址:m.xinqd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