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他和长孙皇后感情很好,甚至于长孙皇后想要像前朝的独孤皇后那样干政,他估计也不会说什么。
但若是背后的长孙家族,敢有什么轻举妄动的话,那他李世民肯定不会留情面的。
长孙皇后也清楚这一点,非但没有干政,还主动抑制外戚,叫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辞去高位,不要管事。
可以说,贤惠得不能再贤惠了。
有这么好的榜样在这里,后面竟然还是出现了外戚干政,实在愧对他这个先祖啊!
想到这,他又不由对着旁边的李承乾,道:
“承乾,你以后要记住教育后代,要以父皇与母后为榜样,杜绝外戚干政,懂吗?”
“呃......懂了,父皇。”
李承乾在短暂地愣神之后,果断地点了点头。
他可不敢瞎说什么。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武举,不能只局限武艺,还得考察策略,否则那只能是一名武夫了。”
朱元璋如此评价道。
大唐,或者说武周时期的武举,主要侧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突出的是个人战斗力。
但是武举想招的是将才,一名将才可不能单单只有个人战斗力,还得懂策略,知道如何指挥军队。
所以到了宋朝,武举开始不仅要考武艺,还得考军事策略,比如兵法之类的。
中间的元朝,武举被短暂废止。
直到如今的大明,武举才再次兴起。
并且,朱元璋还为此规定武举要“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
如果一开始的答策不及格,那么后面的武艺考试,就不能参加了。
其实他这样做,也是有私心的。
就是想要“重文轻武”,防止“武力”对自己的皇权构成威胁。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武举出身的地位不及文举的进士,其重要性也不如文举。
甚至于,到现在像样的武举制度,都没有定下来。
什么时候开始考,完全看皇帝哪一天心血来潮,下令开始武举。
再加上大明的军职多半是世袭,或者从行伍提拔上来的。
所以,武举选将,只是作为补充形式,真正通过武举,成为将才的人,并不多。
......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文和武,并不矛盾。
文科举人可以改考武科进士,同样武科举人也可以改考文科进士。
如此,文武两途,各展其所学,皆得真才矣。
就像那熊廷弼,文武双全,大才也!”
康熙如此感叹道。
清朝的武举,基本上沿袭了明代。
不过对于很多武人来说,内场的策论,比外场的武艺难太多了。
为此,康熙还减少了内场策论的数量,缩小了考察范围,相当于降低了不少难度。
即使是这样,还会经常出现外场成绩突出,内场成绩不及格,被淘汰的场景。
这让康熙那是十分头疼。
于是,他要求打破考试当中的界线,提倡文武交叉考试,这就能有文武兼备的人才了。
就像那明朝的熊廷弼一样。
他先是在武乡试上夺得第一名,成为了武解元。
不过由于武举不受重视,于是他愤然弃武从文。
但明朝并没有武举人能考文进士的规定,于是他再次参加文乡试,又夺得第一名,成为了文解元。
次年他又参加文科会试,成为进士。
身兼文、武双科解元,这在整个科举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随后他在抗击后金入侵的过程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辽东三杰”之一。
只可惜,在明末那种环境下,熊廷弼还是死在了党争当中。
如若不然,他大清想要入关,也得费点劲。
而正是有熊廷弼这个例子在前面,康熙想要效仿,通过科举筛选出文武双全的人才。
只不过,他的提倡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文武科举之间的壁垒反而越来越厚了。
“唉!”
想到这,康熙不由叹了一口气,道:
“若是百年之后,文人不能武,武人不能文,又该如何指导军队,抵御外敌?”
听到康熙,旁边的雍正也不由在心里暗叹了一口气。
虽然康熙已经看出了武举所存在的问题,但后面的皇帝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甚至于,反而一味迁就武举。
康熙降低了内场的难度,后面乾隆又进一步降低了难度。
到了嘉庆时期,武人不能文的问题越发严重,最后竟然索性废除了策论。
内场的考试,仅仅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的随意指定一段,大概百来字。
可以说,内场考试完全沦为了形式上的存在。
原本社会上就有歧视武人的风气,被这一改,就更加歧视了。
从而,进一步使得文武兼备的人才越来越少。
这也是清朝中后期,能够出将入相的人才极为匮乏的原因。
这反应在军队上面,就是清朝部队的军事素养越来越低,战斗力大不如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请大家收藏:(m.xinqdxs.net)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未完,请翻页)
青豆小说阅读网址:m.xinqdxs.net